當代教育科學投稿要求
2024-11-9 10:30:00
為保證現(xiàn)代學術期刊編排的規(guī)范化,便于文獻檢索與評價,也使您的稿件能夠盡快進入審編程序,來稿須符合如下一般性規(guī)范性要求:
1.文章題目:來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題目。題名應言簡意賅、概括文章要旨,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,必要時可添加副標題。
2.作者署名及簡介:論文作者須在題目下方署名。作者簡介放在摘要和關鍵詞之后,按以下順序介紹:姓名(出生年),籍貫,性別,單位,職稱,學位,主要研究方向。作者還應在文章末尾注明詳細的通訊地址、郵政編碼、聯(lián)系電話、電子郵箱等。
3.摘要:來稿須有中英文摘要,篇幅以300字左右為宜。
4.關鍵詞:來稿須有中英文關鍵詞,一般每篇文章可選3-5個關鍵詞。
5.基金項目(課題來源):凡獲得基金或課題資助的文章,應在作者簡介前注明“本文系******(項目編號:***)的研究成果之一”。
6.正文:正文篇幅以8000-30000字為宜,使用WORD排版。正文內一般使用三級標題,如:一、(一)1.,盡量少出現(xiàn)圖表。
7.注釋及參考文獻:注釋是對論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說明性文字,一般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(shù)序號標注;參考文獻是作者寫作論文時引用的觀點、數(shù)據(jù)和材料等內容的出處,一般用帶方括號的阿拉伯數(shù)序號標注。注釋和參考文獻分別集中列于文末,注釋在前,參考文獻在后。注釋和參考文獻序號均順排。
文獻載體類型標志:普通圖書[M]、期刊[J]、學位論文[D]、報紙[N]、論文集[C]、資料匯編[G]、標準[S]、報告[R]、參考工具書[K]。
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志為:M/CD———光盤圖書,DB/MT———磁帶數(shù)據(jù)庫,CP/DK———磁盤軟件,J/OL———網上期刊,DB/OL———網上數(shù)據(jù)庫,EB/OL———網上電子公告。
著錄規(guī)則示例如下:
注釋:
①②整理自筆者2020年3月對H市某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訪談記錄。
參考文獻:
[1]弗里德里希·黑格爾.精神現(xiàn)象學(上冊)[M].賀麟,王玖興,譯.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79:122.
[2]張建國.德育課教學“活動性”的內涵、意義及實現(xiàn)條件[J].課程·教材·教法,2015,35(09):72-76.(直接引用需標出具體頁碼,如2015,35(09):73.)
[3]余亭.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及對策研究[D].武漢:武漢理工大學,2016:38-39.
[4]林國標.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向度[N].光明日報,2017-09-11(08).
[5]朱旭東,胡艷,等.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(教師教育卷)[C].北京: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,2019:118-136.
[6]楊慎.丹鉛總錄[G]//文淵閣四庫全書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:78.
[7]GB/T7714—2015,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(guī)則[S].北京:中國標準出版社,2015.
[8]郭志明.美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制的歷史研究[C]//賀國慶.教育史研究:觀念、視野與方法——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.保定:河北大學出版社,2009:462-467.
[9]北大法寶網.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(2016)云01民終428號判決書[DB/OL].(2016-04-01)[2019-12-02].http://www.pkulaw.cn/case/pfnl_a6bdb3332ec0adc4b6936f25d321f4187ec2c6506f0e2ebbdfb.html.
[10]教育部.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(yǎng)計劃的意見[EB/OL].(2014-08-18)[2019-12-26].http://old.moe.gov.cn/publicfiles/business/htmlfiles/moe/7011/201408/174307.html.
[11]Bray, T. M.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: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[M]. Paris: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, 1999:74.
[12] Ewing, H., Mathieson, K., Alexander, J. L., & Leafman, J. Enhanc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search skills in online doctoral programs: The Ewing model[J].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, 2012, 8(1): 35.